共工新闻2月17日电 2025年1月15日,山东中医药大学“医如济往队”的队员们回到齐鲁大地,带着对家乡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切与期待,与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的王旭教授展开了一场深度交流。王旭教授作为中医药科研领域的领军人物,凭借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王旭教授的研究聚焦于中药及复方微量活性成分的快速发现与无损失制备技术。这一领域长期以来因技术手段的限制而进展缓慢。传统方法难以精准捕捉到含量微小却蕴含巨大能量的活性成分,且在制备过程中极易造成成分损失。
为了突破这一技术瓶颈,王旭教授带领团队运用先进的色谱分离技术,通过优化色谱柱的选择、流动相的配比以及洗脱程序,实现了对中药中复杂成分的高效分离。同时,结合高分辨率的质谱分析技术,团队成功实现了对中药中微量活性成分的精准定性和定量分析。这一技术的突破,为中药复方配伍机制及抗病毒药效物质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这项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提高了研究的精准度,还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王旭教授在交流中表示。
中药复方是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其通过多种药材的合理配伍,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王旭教授运用代谢组学、网络药理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深入剖析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机制。
他带领团队构建了多个疾病模型,通过实验观察中药复方对疾病模型的干预效果,结合现代分析技术,探寻其中抗病毒的有效物质基础。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团队发现了多个中药复方中具有抗病毒活性的成分组合。这些发现不仅为中医药在抗病毒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更为抗病毒新药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图1 王旭教授向团队成员分享科研经历
为了攻克病毒难题,王旭教授积极投身于抗病毒新药研发工作。他与多家知名制药企业合作,开展了一系列新药研发项目。从药物的筛选、合成到临床试验,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药物筛选阶段,团队运用高通量筛选技术,从大量的中药提取物中筛选出具有潜在抗病毒活性的成分。在合成阶段,王旭教授与有机合成专家合作,对筛选出的成分进行结构修饰和优化,以提高其抗病毒活性和生物利用度。在临床试验阶段,他组织了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对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严格验证。“我们的目标是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抗病毒新药,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贡献。”王旭教授表示。
王旭教授的学术成就令人瞩目。他主持了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聚焦于中药复方中微量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研究。此外,他还主持了2项院级课题,并在国家级和省级重要课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王旭教授在国际顶尖期刊《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Natural Product Research》发表SCI论文5篇,其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他还拥有3项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其中2项已成功授权,涉及中药活性成分的制备方法和中药复方的质量控制方法。作为《Natural Product Research》审稿人,王旭教授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专业的知识储备,为相关领域的学术质量把关。他积极活跃于各类行业交流活动,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分享研究成果,推动中医药领域的合作与发展。
“医如济往队”的队员们参观了王旭教授的研究室,被那里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浓厚的科研氛围深深震撼。王旭教授亲自为队员们讲解实验操作和研究思路,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中医药研究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事业,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王旭教授在交流中表示。
图2 医如济往队参观学习王旭教授团队所获荣誉
队员们深受启发,纷纷表示将以王旭教授为榜样,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随着回乡看齐鲁活动的落幕,队员们带着宝贵的启发,奔赴各自的学习与生活轨道。他们明白,在齐鲁大地,有像王旭教授这样的科研工作者为中医药事业拼搏奋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之路充满希望。
这次经历,无疑成为了队员们人生中一段难忘的记忆。他们暗下决心,未来无论身处何方,都将心系家乡的中医药发展,以所学知识为家乡的中医药事业贡献力量,让齐鲁大地的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图3 医如济往队与王旭教授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