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9月22日电(通讯员:庞娟娟)石家庄的黎明总来得干脆利落,前一秒天际线还是淡淡的鱼肚白,下一秒晨光就像被按下快进键,倏忽漫过街角梧桐,钻进项目生活区的窗棂。当人们揉着惺忪睡眼走向食堂时,远远就能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 ——是光哥。
他坐在食堂的塑料凳上,餐盘里的馒头还没吃几口,手机就贴到了耳边,声音压得低却字字清晰:“今天混凝土工2人进场要做安全教育,防水工6人也得跟上……”老辈人常说“食不言,寝不语”,可对光哥而言,施工现场的安全从等不得“饭点”。工人的操作规范、设备的运行状态,哪怕是清晨这顿短暂的早餐,也成了他衔接工作的“临时指挥台”,电话里的每一句话,都牵着现场每个人的安全。
张卫光,从事安全工作十几年,从不马虎,工作中吸取经验,从最初跟着前辈逐项核对安全规程的“新手”,磨成了能凭细节预判风险的 “老安全”。那些年处理过的临边防护隐患、纠正过的违规操作、总结的用电安全技巧,没随着时间淡去,反倒成了他揣在心里的“安全账本”。光哥从不放过这个“安全宣讲”的好机会。中交一航局石家庄太平河项目有项雷打不动的规矩:每日晨间例会常态化制度。这一制度由项目经理牵头制定,纳入项目管理体系,从进度闭环、跨部门协同、现场问题前置解决等核心维度出发,形成了逻辑完整、权责清晰的标准化规程,既体现管理决策的前瞻性,也藏着“把问题摆明、让进度走稳、使人心聚齐”的周全考量。每次轮到他发言,手里总攥着本皱巴巴的笔记本,没有空泛的大道理,只把安全知识揉进日常:从“安全月”的防火防电要点,到“安全十二到位”的具体要求,再到“昨天3#楼有人没系安全带,今天大家互相盯紧点”“脚手架卡扣要拧三圈,少一圈都不行”的实在提醒。连坐在后排的年轻实习生都听得认真,他总说:“利用晨会时间多听一句安全,现场就少一分风险,这时间可浪费不得。”
早会一散场,人群里很快露出光哥的背影。他跨上停在办公楼后的小电驴,车把上挂着磨得几处掉漆的安全帽,“嗡”的一声就从后院穿过办公区,朝着中交一航局项目‘60# 地块’的方向去了。车轮碾过工地临时铺的碎石路,他的身影很快融进钢筋水泥的“森林”——这里是他的“战地”,也是一天忙碌的起点。
工地上没人不认识光哥,他的脚步从来没停过:一会儿蹲在基坑边,手指敲着防护栏检查牢固度;一会儿站在楼层里,拿着验电器测试临时用电线路;一会儿又走到物料堆放区,核对消防器材的有效期。同事老远笑着跟他打招呼,他大多匆匆挥挥手,嘴里还不忘补一句 “注意脚下的钢筋头”;跟工人交流隐患时更不含糊,指着松动的临边防护就说“这得加两道横杆,下午下班前我来复查”,没一句废话,却句句戳在点子上。
他是个整天泡在现场的人,太阳把他晒得黢黑 —— 黝黑的脸、短短的寸头,连露在袖口的胳膊都透着同一种健康的深色,唯有一双大眼睛格外有神,像能穿透现场的扬尘,精准揪出每一处隐患。一个月30天,他身上的安全制服几乎没换过,施工现场的灰尘像是跟他约好了似的,均匀晕染在衣料的每一寸纤维上,连胸前的安全标识都多了几分“烟火气”,却丝毫没冲淡他身上的“安全气场”。
有时同事看见他嘴角裂了道干纹,忍不住提醒“光哥,多喝点水”,他总是笑着摆摆手,转身又去检查电梯井口的防护门;有人打电话找他处理办公室的事,他的声音里总带着风的气息:“咋了?我在现场呢,回不去,事儿等晚上再说。”风把声音吹得有些散,可他眼里的认真从没淡过——对光哥来说,现场的安全在,他的心思就永远在;只要工地上还有人忙碌,他的脚步就不会停。
从食堂清晨的电话,到早会上的安全叮嘱,再到现场不停歇的检查,光哥把“安全”二字悄悄融进项目的每一个日常,像晨光一样无处不在。
当暮色彻底拉上帷幕,工地的塔吊不再转动,钢筋水泥的轮廓渐渐融进夜色,光哥才骑着小电驴慢悠悠从“60# 地块”回来。他扶着车把慢慢下车,安全帽下的头发沾着细尘,脸颊蹭着几道灰印,衣角还沾着白天检查时蹭到的水泥点,整个人像被工地的烟火气裹了一层。两条腿像灌了铅,每走一步都带着疲惫的沉缓,可他没直接回宿舍,而是拖着脚步先去了食堂——忙了一整天,这才算真正能坐下来喘口气的时刻。
餐盘里的菜已经有些凉了,他却不在意,拿起筷子边吃边跟邻桌同事聊白天的工作:“今天查 3# 楼的临边防护,发现有处横杆松了,让班组赶紧加固了,明天得再复查一遍”“下午有个新工人没戴安全帽,跟他聊了半天规范,总算听进去了”。语气里没有丝毫抱怨,反倒带着“把事落实了”的踏实,连疲惫都像是被这份踏实冲淡了些。
晚些时候,中交一航局项目部办公区里,亮着灯的办公室总有一间是光哥的。他换了件干净宽松的清凉褂子,褪去了白天安全制服的严肃,多了几分生活的松弛,可手里的活没停……晚些时候,项目部望向办公区,亮着灯的办公室里总有一间是光哥的。他换了件干净宽松的清凉褂子,褪去了白天安全制服的严肃,多了几分生活的松弛,可手里的活没停——电脑屏幕亮着,上面是当天的安全检查记录表,他一笔一划填着检查结果,时不时翻手边的笔记本,把白天没来得及记全的隐患点补上去。
要是这时候有人找他,轻轻敲敲门,他准会抬头,脸上带着点笑意,语气里还留着白天跑现场的沙哑:“咋来了?白天太忙,不着急的事儿就等我晚上弄完,在现场实在没工夫细说。”短短几句话没提一句累,却把白天连轴转的忙碌藏进字里行间——他的时间,从来都是先分给现场的安全,再留给自己的工作。
有几次我抱着需要他签字的资料找过来,忍不住念叨:“知道你忙,可我这资料也挺着急的。”他闻言抬头,指尖还停在键盘上,眼神却瞬间认真起来:“那没办法啊,现场安全比啥都重要,资料我今晚加会儿班弄,明天一早就给你,你放心。”没有多余的解释,只有不容置喙的坚持——在他心里,现场的每一处防护、每一个工人的安全,永远是最先要守住的底线。
当新一天的鱼肚白再一次染亮石家庄的天际线,食堂里又会响起光哥压低声音的电话,工地的碎石路上又会出现他骑着小电驴的身影 —— 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没有掷地有声的宣言,他把“安全守护者”的责任,全藏在了日复一日的琐碎里:藏在清晨馒头旁的工作安排里,藏在基坑边敲防护栏的指尖上,藏在深夜办公室亮着的电脑屏幕中。那些被他纠正过的隐患、叮嘱过的工人、记录过的台账,最终都变成了工地上稳稳的平安,变成了每个人心里踏实的底气。原来最动人的坚守从不是耀眼的光芒,而是像光哥这样,做一束“寻常的光”,始终照着工地的安全路,也照着每个人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