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評論員 孫梓青
本周以來,羊城晚報·羊城派連續推出“地鐵站出入口電梯調查”系列報道。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走訪發現,廣州中心城區不少地鐵站電梯配備不到位,無法滿足市民,特别是長者的出行需求。而早在2017年,就有市政協委員關注到這個問題,并提出提案。
廣州地鐵方面回應稱,地鐵口加裝電梯面臨多方面制約,将積極推進既有線路的無障礙化改造。
廣州地鐵這幾年的建設可謂迅速。以黃埔區爲例,在5年前,僅有5号線的最後幾站通到魚珠、文沖等黃埔區的邊緣。而如今,聯通黃埔區的新開通地鐵已經包括21号線、13号線、14号線支線和6号線東延段,7号線的北延段也正在建設之中。
地鐵的建設拉動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城市各片區之間的融合。與此同時,地鐵在市民的出行和生活中同樣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交通運輸部的數據顯示,2020年廣州地鐵全年客運量24.1億人次。雖然廣州地鐵裏程數不算最多,但客運強度卻力壓上海、深圳、北京,位居全國城市首位。
然而,一方面是廣州地鐵建設的高歌猛進,另一方面不少老城區地鐵站的設施建設卻被甩在了後面。據羊城晚報記者統計,在走訪的203個出入口中,有54個地鐵出入口沒有配備電梯,約占樣本總量的1/4。
在統計上,我們當然可以算出一個具體的比例,但是,在地鐵口周邊的居民看來,有或者沒有電梯對于他們的出行而言就是100%或者0!
目前,廣州的城市更新如火如荼,許多老城區都已經“舊貌換新顔”,市容市貌大爲改觀。但是城市更新不能隻做 “表面功夫”,而更應該是“繡花功夫”。城市的現代化和人性化不僅僅在于新建了多少高樓大廈,更在于這座城市能不能爲居住在其中的“人”帶來獲得感和幸福感。
誠然,給地鐵口加裝電梯并非易事,可能面臨征地、拆遷、成本等多方面的制約和考慮。例如,去年署前路地鐵站的征地和拆遷問題就引發了廣泛的社會争議。但筆者以爲,一座城市的溫情恰恰體現在能不能關切到全體市民的需求。
或許從功利主義的角度而言,加裝電梯并不符合成本-收益的原則,投入了大成本,而收益卻可能不能覆蓋投入。但是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又怎麽僅僅是功利的“算計”?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更要考慮的,是發展成果能否被全體人民所共享。
在10年前的上海世界博覽會上,曾提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個主題。城市建設終歸是爲了人民更美好的生活,終歸是要服務于生活在這座城市裏的“人”。以人民的需求爲核心,廣州地鐵在追求建設“速度”的同時更不能忘了“溫度”。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樊美玲
審簽|梁澤銘
實習生|李紫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