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村学校多元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的缘起
1. 研究背景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在乡村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社会环境,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素材。然而,当前乡村学校劳动教育存在资源开发不足、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影响了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研究乡村学校多元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挖掘乡村学校的多元劳动教育资源,探索有效的开发与利用策略,构建适合乡村学校的劳动教育模式,提高乡村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通过本研究,不仅能够丰富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还能为乡村教育的振兴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立足于学校劳动教育开展中的实际问题,以“立足乡村,提升素养”根本任务为引领,围绕劳动教育与素养提升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结合劳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探密带动教育渗透学校各学科教学的创新实践型劳动教育模式,进一步建构起学校全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体系。这将不仅革新学校劳动教育的教学开展形式,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目标。从这一层面来看,该研究必将对小学劳动教育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带来一定的影响并产生实践探究性价值,基于此,该课题值得深入持续研究。
3.劳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劳动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与问题
1. 蒲汪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蒲汪镇是一个工农强镇,蒲汪镇中心小学有一处镇级小学和三处村级联小。在校师生的家庭都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家长同时在乡镇工厂中劳动赚取报酬,孩子们对于生活劳动,生产劳动都有认识与接触,但学生的劳动思想还没有形成,学生大部分时间学生在校接受国家义务教育课程,很少有机会参与到田地劳动、家务劳动中。而且乡村家长只关注学生考试成绩,很少鼓励学生参与劳动。根据学校劳动教育现状,学校认为必须开发利用家、校、社多元化资源,形成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而联合家庭和社会共同促进学生劳动教育,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资源丰富,但较杂乱无章,没有形成系列化劳动教育体系,对学生的劳动教育缺乏系统性。根据国内外研究的研读,以及本学校的实际问题,本课题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对学生劳动意识的梳理,劳动能力的培养,劳动观念的养成以及劳动品质的形成都尤为重要。
2. 问题剖析
资源开发不足:许多乡村学校对自身拥有的丰富劳动教育资源认识不足,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导致资源闲置浪费。
课程体系不完善:部分乡村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课程内容随意性较大,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师资力量薄弱:劳动教育专职教师匮乏,大多数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知识和技能,难以满足劳动教育的教学需求。
评价机制不健全:目前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评价主要以学生的书面成绩和出勤情况为主,缺乏对学生劳动过程、劳动技能和劳动态度等方面的全面评价,评价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劳动素养。
三、乡村学校多元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1.构建多元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整合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以乡村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基础,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如《乡村农事劳作》《民俗手工艺制作》《乡村生态保护》等。课程内容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融入学科教学,渗透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融入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教学中,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劳动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劳动思维和劳动意识。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学习描写劳动的诗词文章,让学生感受劳动的美好;在科学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农业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劳动技能。
2. 创新劳动教育教学模式
项目式学习: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开展“乡村生态农场建设”项目,学生需要进行土地规划、种植养殖、产品营销等一系列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到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体验式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劳动实践,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劳动的过程和意义。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田间劳作,让他们在播种、浇水、施肥、收割等过程中,体验农民的辛勤劳动,培养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3. 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专职教师:通过招聘、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具有专业劳动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专职教师。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劳动教育相关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组建兼职教师团队:邀请乡村社区的能工巧匠、农民技术员、志愿者等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兼职教师可以为学生带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用的劳动技能,弥补专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4. 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多元化评价主体:建立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教师评价注重对学生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注重对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过程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注重对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劳动表现进行评价。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劳动教育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参与度、努力程度和进步情况。同时,结合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劳动成果和劳动素养进行综合评价,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效。
四、乡村学校多元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案例
1. 案例一:蒲汪镇中心小学的“田园课程”
蒲汪镇中心小学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农田资源,开发了“田园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农作物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田园的规划、种植、管理和收获全过程。通过“田园课程”的实施,学生不仅掌握了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2. 案例二:蒲汪镇中心小学寨西联小的“民俗文化传承课程”
蒲汪镇中心小学寨西联小深入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了“民俗文化传承课程”,如剪纸、编织、陶艺等。学校邀请当地的民间艺人协助教师授课,指导学生学习民俗手工艺制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传承了民俗文化,还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乡村学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这些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素材。
当前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着资源开发不足、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通过构建多元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劳动教育教学模式、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等策略,可以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乡村学校的多元劳动教育资源,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 研究展望
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深入探讨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关系的研究,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教育支持;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劳动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劳动教育的效率和吸引力。
在本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老师、同学和乡村学校师生的帮助和支持。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参考文献的作者们,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本论文系临沂市教育专项课题《乡村学校多元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立项编号:2023ZX045)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蒲汪镇中心小学刘庆伟
编辑:董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