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9月24日电(郭磊)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工地收料地磅旁,船长匡启升目不转睛地盯着驶来的运料车,身旁是从船上调下来的“新学徒”,手里攥着毛了边的《作业指导手册》,指甲缝里还留着昨晚检查石料时残留的沙土。而不远处的抛石作业区,同是二副的曲浩、刘杰正配合着检测水深,手里的水砣还滴着海水,另一边数据复核已完成多时……

这是中交一航局二公司中国石油青岛海建基地项目二期工程项目建设的一幕,建设伊始,项目团队便面临两大难题:填海日均需接收大量石料,专用设备对粒径有严格要求;同时,抛石作业需在供料船36小时窗口期完成3000多立方石料抛填。项目团队此前没有类似经验,按常规要么外包,要么组建稳定建制的收料、抛石班组。经理刘建国一算账,果断否决了外包:“外包藏着‘隐形成本’。工人流动大,培训慢,还不熟悉管理体系,配合度低,工期这么紧,只能靠自己!”

关键时刻,团队多年的“一体化管理”经验成了破局关键。“自己的船员最靠谱!”项目负责人迟源功的话掷地有声。一盘棋的统筹调遣,让船员能利用船舶施工间隙提前学习,大家知无不言地交流学习心得和以往相关工作经验。这不,“浮坞101”的宿舍里,为了“砂桩1”船的用料尺寸,轮机长郭建文、大副刘茂林等几个“准收料员”辩论得不可开交,最终还是请出分公司物资部长陈曦给断了案。

很快各船舶抽调的第一批“精兵”集结到位,有经验丰富的船长、大副,懂设备的轮机长,还有熟悉物料管理的船员,组建起收料班和抛石班。

收料看似简单,实则藏着大责任。一次,一辆运料车石料含泥量超标,司机又是递烟又是说好话,想蒙混过关。收料班当场拒绝:“工程质量不能含糊,这料绝不能进!”硬是把车退了回去。

抛石更是技术活,抛低了还能补抛,抛高了就得找潜水员整平,既费钱又耗时。得益于充分的岗前培训和班组成员以往抛石、挖泥船的施工经验,大家对“砂桩1号”船“抛、振、整”连续工艺了如指掌,这让各环节衔接行云流水,看不出任何断点。

这群“自己人”没让人失望,听话、专业又能拼。大家的高效藏在“补位”意识里。收料高峰期一天要接收160多辆运料车,抛石班要赶窗口期,原有的排班被彻底打破——船员们全员上阵,忙完核验,就去帮着疏通运料车交通,有时还要帮其他船舶施工定位带缆。抛石班工作间隙,还得兼顾所在船舶的维修保养。“‘兼职’是枚军功章,都是自家活,没人计较谁多干一点,既能守住施工关,又能护好船。”分公司工程技术部部长张光飞说道。

当班组有人需调回船舶,其他船员能迅速补位,无缝衔接。收料班从最初高峰期靠“人海战术”保进度,到现在有序协调多项任务。抛石班从一开始的“本领恐慌”,到如今人人独当一面,两个班组的成长有目共睹。9月14日,海建基地项目二期工程四个方块安装完成,正是前序基床抛石、夯实、整平工序为安装打下了坚实基础,印证了船员“兼职”施工班组的成效。分公司党支部书记王洪德说:“一专多能让船员把饭碗端得更牢了,也让项目推进更有底气了。”

夕阳西下,最后一辆运料车完成核验,大家收拾好手头工作,往“浮坞101”船走去——过几天他们就要随船出运沉箱了。海风掠过挺胸阔步的身躯。船员的责任心源于公司的培养,而其“船员”与“施工员”的双重身份,正是船员与企业双向奔赴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