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9月24日电(张恒)阳光下,中交一航局207国道襄阳段如同一条蜿蜒的巨龙,铺展在广袤的玉米田与风机之间。“750根钻孔灌注桩全部合格,其中一类桩占比达到了99%以上,这张质量答卷,我们算是拿到了‘优良’成绩。”207国道湖北襄阳段改建工程项目经理陈飞拿着办公桌上的检测报告激动说道。

207国道襄阳段改建工程是湖北省襄阳市有史以来建设里程最长、投资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的普通公路项目,一航局承建标段全长30.8公里,包含大中小型桥梁24座。面对项目建设要求高、体量规模大的挑战,项目团队持续加强质量管理,以高品质筑就这条“千年古城”的发展快车道

作为全线桥梁的基础,钻孔灌注桩因其能够适应种植土、粉质粘土、强风化岩等沿线复杂地质,如同深埋地下几十米的“隐形支柱”为上部结构提供充足的承载力,成为项目团队的最优选择,因此,全线750根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也直接影响着项目整体质量。

“我们要确保灌注桩的质量,关键还是在于把控灌注桩成孔这个关键环节。”在项目部周例会上,陈飞说道。根据项目团队在2024年1月的典型施工发现,钻孔灌注桩成孔一次性验收合格率仅为82%,距离行业标准要求的90%以上标准存在着较大差距。“质量是我们的‘生命线’,需要成立质量管理小组,确保灌注桩成孔质量。”经理助理赵永超建议道。得到团队支持后,质量管理小组立即对未通过验收的灌注桩成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在对一个个成孔的排查中,小组发现孔底沉渣厚度超标、孔身垂直度偏差大是影响灌注桩成孔质量的主要症结。“症结虽然找到了,但是我们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赵永超代表小组汇报了统计情况。“时间不等人,大家都要扎根现场仔细调查。”陈飞再次强调。

在一次现场抽查过程中,工程部部长袁锋发现,灌注桩钻孔作业过程中,作业班组没有严格执行泥浆检测,作为灌注桩成孔的“关键法宝”,泥浆能够通过钻杆中心注入孔底,携带钻出的土渣沿孔壁上升排出,形成循环,减少孔底沉渣。然而,这就需要作业人员定期对泥浆池中泥浆的比重、粘度等进行检测,确保符合指标要求。“清孔工艺也是影响沉渣厚度的重要原因。”赵永超补充道。团队在试桩过程中对比清孔工艺发现,普通的反循环清孔不彻底,对大颗粒的沉渣效果不明显,需要进一步改良清孔工艺。

为了攻克孔底沉渣厚度超标难题,小组从多方面入手,针对桩基施工作业班组开展泥浆指标控制的专项培训及考核,实现作业人员的100%覆盖,并指定专人负责泥浆指标的检测及调整,确保每个台班检测两次,对泥浆指标及时掌握,根据地层变化实时调整泥浆配比。与此同时,经过反复演算、模拟试验,小组最终确定了气举反循环的清孔工艺,“相比于普通反循环利用‘吸管原理’的清孔方式,气举反循环是利用压力差将沉渣托举出孔底,清渣更加彻底。”赵永超介绍道。多个措施落实到位后,小组通过抽查测量10个钻孔,发现沉渣厚度均小于50毫米,完全符合行业标准。

孔身垂直度偏差大同样是影响成孔质量的关键症结,垂直度的控制如同桌子的四根支腿,控制不好极易造成后续混凝土灌注缺陷,进而影响灌注桩承载力。小组通过前期调查发现,导致垂直度偏差大的主要因素在于钻机站位地基承载力不达标,部分钻机的所在位置为松软土层或软硬不均,导致钻机出现不均匀沉降,影响成孔垂直度。赵永超和小组成员一起对计划开钻桩位进行地质确认,不良地基采用宕渣换填,“咱们在钻孔过程中也要勤观察检测,若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更换钻机站位,对地基进行换填处理。”袁锋提醒道。

2024年8月,小组对600个钻孔灌注桩成孔一次性验收合格率再次进行统计分析,95%的合格率赫然出现在大屏幕上。项目团队随后还对质量管理成果进行提炼总结,形成《钻孔灌注桩作业指导书》,并荣获中国市政工程协会2025年市政工程QC小组活动一类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