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8 日,記者節。記者,是永遠出發在路上的人,記者也意味着無數個 " 用腳步丈量世界 " 的難忘瞬間?

今晚,《夜讀》從《總台人物》一書中摘取了 9 位新聞工作者的講述,和大家分享他們的從業感悟。通過這些講述,我們見到了新聞工作者這一職業的日常圖景,邂逅了一群人在敬畏中守望、并爲之悸動的事業。

雖然,他們角色不同,有主持人、記者、評論員……但他們都擔得起 " 記者 " 兩個字的分量。何爲記者?腳印串成千萬米長線,以埋頭苦幹的思與行、披荊斬棘的淚與汗,诠釋職業的使命與擔當。

記者,

把内容吃透,無限靠近精準。

在《新聞聯播》,我曾經有一次61 分鍾的口播,13143 個字,全程無卡頓、零失誤,被網友熱情地誇上熱搜。大家問我有哪些奧秘?

其實最難的地方并不在于能夠撐住、讀下來沒有錯。我們的專業要求表達無限地靠近精準,隻有把内容吃透,才能該用情的時候用情,該用力的時候用力。

我不相信哪個主播天生就有這種本事,什麽都沒準備,上去就播,還能完成得很好。我一直是焦慮感特别強的人,習慣先做準備。工作人員有時挺奇怪的,說 " 康老師您不用急,對您來說這不是小菜一碟嘛 ",但我真不這麽看,哪怕隻是簡單的一二三四五走程序,我也不能拿張紙上去,念完就完事,要有标準。

總台《新聞聯播》主播、記者 康輝

記者,抵達就是使命。

巴以沖突發生時,那時候我正守在電腦前編輯一條共建 " 一帶一路 " 倡議的特稿,很快,總台中東總站就成立應急增援報道團隊,我立刻主動報名。與此同時,開始查航班、訂機票、收拾行李……

緊張的氣氛從上飛機就能感受到。飛機上大都是背着野戰背包、面色凝重的年輕人。這架航班能否安全抵達特拉維夫,完全是未知的,因爲機場作爲重要基礎設施,随時可能成爲打擊目标。機艙裏寂靜得可怕,直到飛機在跑道上着陸、滑行并最終停下,我心中的石頭才落了地。

抵達特拉維夫後,入住酒店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查一下地圖。酒店布局什麽樣?逃生路線怎麽走?距離最近的避難所在哪兒?這對普通人來說心理沖擊是巨大的。我告訴自己,準備面對真實的戰場。親曆火線,讓真相抵達人心。

總台駐土耳其安卡拉站記者   陳慧慧

記者,

給了我一種關心世界的方式。

身爲總台常駐耶路撒冷記者,我需要第一時間奔赴巴以沖突現場、深入戰事腹地,爲世界帶來第一手的新聞訊息。

我采訪的當地民衆,其中不少人受到了驚吓甚至是精神創傷,在第一時間不願意接受采訪。換位思考,在這個時候他們需要的肯定不是打擾,而是關心和傾聽,并且在傾聽和交流中産生共鳴。我告訴他們,我是來自中國、來自總台的記者。

聽到這些話,巴以人民對我表達出的都是善意。特别是有很多民衆會感到好奇,問我遙遠的中國也在關注這裏的情況嗎?我很真誠地表示,我們當然關心這裏,我們關心所有遭受戰火波及的民衆,我們在用鏡頭做真實、客觀、公正的記錄,希望能夠展現戰争的殘酷和對普通人造成的創傷,展現和平的可貴。這種情況下,一般都會得到民衆的理解。

和平到底是什麽?和平其實就是普通人的一日三餐,就是一個遮風避雨的家,這何其簡單。而往往一顆子彈、一枚導彈就可能引發一場沖突甚至造成數代人的仇恨,這又何其簡單?!但是要結束沖突、化解仇恨,又何其難!這時候就能夠感覺到,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有穩定安甯的生活,是何等的幸福!

總台常駐耶路撒冷記者 趙兵

記者,工夫在詩外。

卡塔爾世界杯決賽後,我的一段解說詞很多人在轉,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四年前陪你看球的人,現在還在聯系嗎?四年後看球的自己,許過的願望都實現了嗎?……" 這段解說詞中所有的觀點,其實都在我過去的解說中不止一次表達過。很多人認識我是 " 四年一次 ",其實我已經做了二十年,這段話是我個人對人生的感悟,不是昨天,不是前天也不是決賽當天才産生的。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中間還有一個邏輯,叫作工夫在詩外,你所有的事情都應該是日常生活當中的點滴積累,然後水到渠成地表達出來。要說靈感在哪?靈感就來自日常生活的每一天。在路邊,碰上一對小情侶在吵架;吃了一碗紅燒肉,讀了一個有關三國的故事……這些每天的日常都會讓我不自覺地琢磨,能跟我的工作産生什麽關聯?這就像職業習慣一樣。

總台體育解說評論員   賀炜

05

記者,

面對恐懼,說出 " 我能!" 的人。

我是《軍武零距離》的出鏡記者,"軍迷天花闆" 是網友給我起的外号。在高燃的部隊演訓現場,我的情緒要先自己 " 燃 " 起來,然後再把自己往極限推一推。隻有懷着這樣的工作态度,才能去感染觀衆,去 " 點燃 " 觀衆。     

比如讓 99A 主戰坦克從身體上方駛過,爲了給大家展現第一視角,我躺在地上舉着攝像機進行了第二次體驗。身軀龐大的坦克一點一點地逼近,我感覺眼前的天慢慢黑了下來,我緊張得不敢有任何動作,那種巨大的壓迫感讓我幾乎感到窒息,爲了拍攝效果我還是堅持睜着眼睛見證了整個過程,那幾秒鍾的心理壓力是讓人非常難忘的。

還有從十幾米高的直升機上索降,我真是硬着頭皮完成的。當時臨時更改了訓練方案,直升機不直接降落在地面,而是改爲戰士們從高空中索降。

連長問我,你能降嗎?不能降的話,可以坐直升機回去。我以前在攀登樓上練過索降,但是直升機索降的經驗爲零。我當時猶豫了一下,回答說:我能!當時心想,要是回去就白來一趟,一個鏡頭都拍不成太遺憾了。最後還是在戰士們的鼓勵下,頂着直升機螺旋槳揚起的狂風邁出了第一步,勇敢地完成了。

總台《軍武零距離》出鏡記者 吳傑

付出過怎樣的努力,

就會有怎樣的底氣。

《高端訪談》欄目專訪各國元首、政府首腦和國際組織負責人,直面這麽高級别的采訪對象,肯定會緊張和焦慮。

就拿寫提綱來說,每次采訪,我都會看幾百頁的資料,還有一些書籍,要向相關領域的專家、同事、朋友請教讨論。

記得采訪時任阿根廷總統費爾南德斯時,從确定采訪到出發,時間很短,我始終覺得那份提綱不夠理想,還有提升空間。于是,帶着沒看完的 80 多頁材料上了飛機。從北京飛往布宜諾斯艾利斯的 30 多個小時裏,除了小睡一會兒,我幾乎都在看資料、做功課、寫問題、改問題。壓力雖大,也必須迎難而上、全力以赴。

總台《高端訪談》主持人、記者 鄒韻

把網友帶到第一現場的人。

從 2020 年到 2023 年,我連續四年帶領團隊在新媒體平台直播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全流程,收獲了來自網友 " 直擊靈魂 " 的評價。

從機場到烈士陵園的 40 分鍾路程,我們沒有加一個采訪或記者現場報道,就隻用直擊現場的畫面。不同機位的鏡頭一路跟随車隊,還有沿街群衆行注目禮的各種特寫,配上小号演奏的《思念曲》,情緒的渲染非常自然,網友紛紛自發刷屏表達自己對英雄的敬仰。

一個自身飽含情緒的選題,是不需要人爲過度渲染氣氛的。這個新聞事件本身就已經足夠動人。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大家沉浸到現場,讓網友感覺自己就在現場,目送裝載着歸國英雄遺骸的車隊駛向烈士陵園。那一刻,所有人的眼淚隻爲這些烈士而流。

總台新聞新媒體中心記者 溫露

記者,

深信:每段人生都值得講述。

在四川雅安地震、雲南魯甸地震、江蘇鹽城重大龍卷風災害等重大突發事件中,我作爲第一批報道人員沖鋒在前,克服重重困難發回一手權威信息。也曾三赴新疆和田,曆時一年半跟蹤采訪,推出總長 60 分鍾的系列報道《走基層 · 一個特殊的援疆任務》。

作爲記者,當你選擇去采訪一個人,就說明對方身上有足夠的閃光點、獨到的故事或特别的作爲。通過采訪,你能夠在短時間内切入到他人生中最精華的篇章,獲取他的故事、想法和思路。從不同的人生,收獲到不一樣的提升,這就是記者這個職業最大的魅力。

總台湖南總站記者   闫乃之

記者,

最初沒人看好,偏偏選擇堅持。

策劃《國家寶藏》這檔欄目時,非常忐忑。當時還沒有人用這個題材做過綜藝,很多同行都不看好,覺得很難把深奧的題材做得有趣、吸引觀衆。我是鈍斧型人格嘛,認準了的事情比較堅持。

創新很多時候就是一個憑着直覺和信念披荊斬棘的過程。

也正是因爲這樣,《國家寶藏》才被觀衆稱爲 " 橫空出世 ",成爲一個從題材領域到前世今生的講故事方式、從舞美視覺到文藝手段……一切都是全新原創的爆款節目。博物館及其文物真的因爲我們的創作在觀衆心中 " 活起來 " 了,初心得償,大概就是創作者最大的幸福。

總台《國家寶藏》制片人 于蕾

圖文整編自《總台人物——屬于時代的群星閃耀時》一書

心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謹以此,

敬每一次樂此不疲的出發,

敬每一篇直抵人心的報道,

敬每一個白發不休的理想。

了解更多關于總台記者的從業感悟,

請戳下方圖片鏈接 ?

監制 | 李浙 王元    主編   | 馬文佳

編輯   | 李津婵   校對 | 少卓

©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