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新華社新聞攝影展在國家金融信息大廈正式開展。

本次攝影展以“國社之鏡·世紀光影”爲主題,精選近500張珍貴照片,用光影藝術生動呈現新中國成立75年來重要的曆史節點與輝煌成就。

我們轉發新華網推送,供分享交流。

,時長02:30

2↑

3↑

随着顯示屏上

代表樓層的數字不斷跳動

電梯正快速上升

目的地:39層

輕微的超重感

讓本已激動的心情

更加緊張了起來

終于到了,就是這兒!

9月26日

新華社“國社之鏡·世紀光影”展覽

在位于北京西南三環麗澤橋旁的

國家金融信息大廈頂樓39層

盛大開展

這是新華社“國家攝影隊”的

“傳世寶藏”“珍貴圖片”

面向公衆的一次集中展示

國家金融信息大廈外景。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在可以俯瞰

北京絕美風景的高空之上

這場高規格、高水準的新聞攝影展

帶來的不僅是一場視覺的盛宴

更是一次心靈的震撼

機會難得

快來看一看吧!

照片記錄曆史

序廳内映入眼簾的

是一塊巨大的主題牆

讓你沉浸在

撲面而來的曆史氣息中

精品廳内

交錯的光影

仿佛開啓了時空的大門

帶我們走進一段特别的旅程

展覽的第一張照片

是所有故事的開始

1931年11月7日

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在江西瑞金葉坪村開幕

這張畫質有些斑駁的照片

生動記錄下了一個重大曆史瞬間

這是新華社中國照片檔案館館藏的曆史照片。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葉坪村開幕,同一天,紅色中華通訊社(簡稱紅中社)在瑞金成立。

靠着從敵人手中

繳獲的一部半電台

紅色中華通訊社

向世界播發了第一條新聞

同時也宣告了紅中社的成立

這,就是新華社的前身

自誕生之日起

新華社便擔負起用鏡頭

記錄時代風雲的重任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青藏鐵路全線通車

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新華社發

這些照片見證曆史

也昭示未來

方寸乾坤

瞬間永恒

照片定格光影

攝影

是光影的藝術

我們從展覽的照片中能讀懂曆史

也能感受到極緻的美學

這哪隻是個新聞攝影展啊

明明還是個

“大師級攝影培訓班”

攝影記者

都是專業“國家隊”的

拍出的照片

都是拿過不少國際大獎的

你就說吧

誰能比他們更懂“出片”

2022年8月1日,第21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進行第六賽段的角逐。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他們輕松“拿捏”住

光影、構圖和色彩的運用

使其達到高度的和諧

這些元素相互交織

共同構建出引人入勝的畫面

這是一張

新中國工業攝影的經典之作

拍攝者巧妙利用了

射入車間高窗光線

所形成的丁達爾效應

爲鋼管廠動工建設現場

增添了幾分人文的浪漫和柔情

中國第一座無縫鋼管廠鞍鋼無縫鋼管廠1952年7月14日正式動工建設,1953年10月31日提前完工。新華社發

一個藝術博物館内

參觀者身處

畫框層層深入的展品之間

有趣的空間縱深關系

和獨特的拍攝角度

讓照片生動而神秘

2023年11月28日,觀衆在天津數字藝術博物館内參觀“發現敦煌——敦煌藝術情景式特展”。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在拍攝警察押解詐騙犯時

攝影記者巧妙設置前景

畫面前,人民警察的剪影

與詐騙犯形成了鮮明對比

既凸顯了主體

又揭示出有法必依的深刻主題

2012年5月29日,電信詐騙犯罪嫌疑人從斯裏蘭卡被押解到上海。新華社記者 陳飛 攝

用交錯的光影

創造出無數種可能

展現出富有深度、富有詩意

又兼具韻律感的畫面

“國家攝影隊”

當之無愧

照片裏的小故事

照片無言

但一幅好的新聞攝影作品背後

跳動的真摯情感

卻能直抵人心

攝影記者們

用敏銳的洞察力

捕捉着社會的細微變化

當眼裏有了愛

照片便有了溫度

在看展的過程中

你或許會

突然被某張照片戳中

與之共情

比如……

你看這個正在參加入學考試

急得抓耳撓腮的小男孩

像不像曾經寫不出作業

和現在交不上ppt的你

手都快在頭上

摳出一個三室一廳了

1981年7月,在北京崇文區光明小學,新生在參加招生入學考試。新華社記者 黃景達 攝

緊皺的眉頭

龇牙咧嘴的表情

仿佛身體的每個細胞都在說:

啊啊啊啊啊!好難!

然而在高考結束之後

心情就是這樣的了

直接開心到原地“起飛”

2020年7月8日是當年高考的最後一天。湖南長沙第一中學考生羅子欣在結束高考後沖出考點大門,以“一字馬”姿态躍起。新華社發(辜鵬博 攝)

當你穿上了新鞋

1957年,在山西太谷縣一家農戶裏,姐姐爲妹妹穿上新買的膠鞋。新華社記者 張瑞華 攝

當你開上了小飯館

1981年,江西上高縣徐家渡小鎮的三名婦女自籌資金,辦起小飯館。新華社記者 遊雲谷 攝

當你吃到了好吃的

2023年1月23日,一對父女在四川成都街頭品嘗小吃。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平凡日常、人間煙火

在許多照片中

我們都能看到自己的身影

本次展覽

從百姓生活變遷的視角

圍繞着這11個主題詞展開

浴血新生、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時空巨變、富民厚生、鄉村振興、硬核實力、百花齊放、綠水青山、國泰民安、中國風采

每一處動人的細節

都彰顯出新華社攝影記者

對畫面捕捉的敏感度

和長年累月積累出的功力

如何用照片

講述動人的故事

傳遞出富有感染力的情緒

這看上去很難

實際一點兒也不簡單

照片背後的大文章

近500張

這是本次展覽

精選出的經典照片的數量

但這卻隻是

一代代新華社記者所拍下的

千千萬萬張照片中的滄海一粟

你也許會好奇

拍下這些照片的

到底是怎樣的一群人

提到新華社記者

許多人的第一印象

或許都是光鮮亮麗的

但其實

這才是他們的常态

新華社記者黃孝邦在抗洪報道中一邊劃簡易木筏一邊拍攝。

新華社記者李賀在北京首鋼滑雪大跳台拍攝比賽。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現場,記者完成報道後原地休息。

爲了拍到合适的畫面

可以背着幾十公斤的“長槍短炮”

上山下水,上天入地

完成各種高難度動作

北京冬奧會期間,在張家口賽區,新華社記者江宏景趴在雪地上拍攝比賽。

畢竟

他們最不愛聽的一句話就是

“這畫面,你能拍到嗎?”

你也許不知道他們的名字

不認識他們的模樣

但你一定或多或少

見過他們堪稱經典的攝影作品

201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緻敬”方陣中,老兵關茂林一邊行軍禮,一邊擦拭眼淚。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從炮火紛飛的戰争歲月

到國泰民安的和平時期

從瑞金到北京

一代代新華社攝影記者

用手中的鏡頭記錄下鮮活的影像

累積成中國照片檔案館

數以千萬計的海量珍藏

這就是

本次“國社之鏡·世紀光影”展覽的

根基和底氣

方寸之間

照片記錄下厚重的曆史

定格下絕美的光影

講述着動人的故事

這場展覽的每一張照片

都值得細看

一千個讀者

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每個人從展覽中

都能讀到不一樣的東西

總要去一趟這個展吧

那種置身其中才能感受到的觸動

無法言喻

這場意義非凡的展覽

還有很多隐藏的巧思和驚喜

等待着你去探尋

來源于: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