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直面緊迫課題,增強改革主動性
媒體是改革事業的記錄者、見證者,媒體行業自身的發展壯大也得益于一次次改革的深化。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時代發展大勢和信息化發展趨勢,作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就此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把“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定位爲“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3]”,多次考察、調研媒體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導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爲新時代推動媒體行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過去十年間,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整合新聞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重大任務,到“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明确提出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從出台《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到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媒體融合發展作爲國家戰略不斷得以強化。包括黨報在内的主流媒體牢記囑托,積極回應習近平總書記的戰略關切,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體制機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術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逐步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内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在建立以内容建設爲根本、先進技術爲支撐、創新管理爲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上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
創刊于1945年10月的《吉林日報》傳承紅色基因,不斷革故鼎新。立足把更多優質内容、先進技術、專業人才、項目資金向互聯網主陣地彙集、向移動端傾斜,以一體化思路積極推進内容建設、技術賦能、管理創新,吉報彩練新聞客戶端等新媒體平台在本地有較好的美譽度和影響力。但毋庸諱言的是,吉林日報雖然取得一些成績,但因曆史包袱重、家底薄、體量小等因素,與走在前列的省級黨報存在不小的差距。2023年,報社新一屆領導班子強烈意識到,面對媒體融合發展大潮和全媒體建設任務,這家走過78年曆史,生産要素、組織模式、核心産品等均表現爲傳統占比過高的報社,更迫切需要推動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4]吉林日報結合貫徹中央《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的要求,就打造與中國式現代化實踐要求相匹配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展開調研,通過“讓數字說話”“靠實例講理”,避免“閉着眼睛捉麻雀”,清單化、定制化研究吉林日報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策略。在這一過程中,“三個不”成爲吉林日報媒體融合發展較慢的自我畫像——全媒體不“全”,“新舊兩張皮”;生産流程不“通”,有“中梗阻”頑疾;媒體融合不“融”,老報人未“轉場”、資源要素不集約。折射在工作中,就出現了向老組織結構要新媒體産能,向老生産流程要新媒體産品,局部的“部門化新媒體”使未覆蓋到的傳統采編部門一直以紙媒生産爲主而得不到叠代,“應急化新媒體”使得新媒體理念、技術應用不到位、不普及,“戰時化新媒體”使得很多工作靠臨時集結隊伍,全媒體報道沒有實現平時化、常态化。
由此,确定了以“全”爲目标、以“通”爲标志、以“融”爲導向的吉林日報全媒體建設基調。“全”“通”“融”也因而成爲吉林日報一個階段的轉型發展“三字方法論”。“全”字針對“部門全媒體”“新舊兩張皮”弊端進行組織重構,打造“報社全媒體”和“全媒體報社”,在全報社推行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通”字針對流程壁壘多、 “中梗阻”頑疾進行流程再造,推動“應急全媒體”向“應用全媒體”轉變;“融”字針對老報人未“轉場”、人力資源和技術要素粗放分散管理等症結進行機制優化,打造随時随處可用的“平時全媒體”,推動主力軍挺進主戰場,突破“物理融”到“化學融”的瓶頸。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吉林日報制定了《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實施方案》,開啓了改革序章。
02
二、破解現實瓶頸,提升傳播能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構建适應全媒體生産傳播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的要求,與黨的二十大關于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要求一脈相承,環環相扣,體現了我們黨對這一領域理論認識的深化和細化,也是基于媒體深度融合實踐發展到新階段、取得新成績、承載新使命的再部署再動員。我們應科學總結既有成績,進一步把握媒體融合發展的内在機理和實踐邏輯,帶着強烈的問題導向,抓深改、促深融、見深度,不斷提升傳播實效。
一是組織重構,部門提效。部門設置關聯着體制機制,關系着生産傳播效能。吉林日報積極改變紙媒時代沿襲而來的部門組織劃分方式,推行扁平化管理,讓組織結構适應移動互聯網的新聞生産傳播需要。撤銷了全媒體中心、融合發展辦公室及四個傳統媒體編輯室等機構,優化總編室職能,整合組建彩練新聞編輯部、分發傳播工作室、“學習強國”吉林學習平台編輯部、特别産品制作部、要聞編輯部、專刊編輯部、周刊編輯部,将工業部、财貿部整合爲經濟新聞部,将原群工部升級更名爲網上群衆工作部,将原廣告部優化更名爲全媒體運營部,成立國際傳播部,搭建東北亞外宣旗艦平台。調整後,各部門工作效率、生産效能有了大幅提升,《吉時平》《蹲點筆記》《彩練觀察+》《老外看吉林》等欄目漸成品牌。手繪式全媒體新聞專欄《漫繪吉彩》、多元素視覺專欄《彩練漫侃》以匠人般的打磨,出細活、産精品,再現新聞事件、新聞人物的精彩瞬間,熱度持續攀升。
二是流程再造,傳播提質。傳播力是媒體最根本、最基礎的能力。推動報刊網微端屏一體化内容生産傳播,必須集中力量做優流程,依托更優化的流程建平台、守陣地。吉林日報全面推行頻道制,“時政”“經濟”“鄉村振興”“科教衛”“文化”“體育(奧運)”“長春”“吉報調查”“吉林SHOW”“爲人民服務”等頻道相繼上線。貫通客戶端與紙媒采編審校系統,統一稿件池、統一考評标準,調整完善《吉林日報融合采編流程大綱》,打通各媒體、各采編環節之間的有形無形邊界,明确“大三會”“小三會”制度,把傳播力提升作爲頻道重要使命。2023年第十四屆中國—東北亞博覽會期間,吉林日報突出“全媒傳播 吉報力量”,通過互動屏、VR沙盤、智慧黨建牆、360度VR沉浸直播等形态多樣、充滿“網感”的融媒産品,集中進行矩陣傳播,向外界展示東北亞博覽會的魅力。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吉林日報以多維報道形式,在京設立新聞資源共享空間,形成了集團報道合力,多終端開設同題專欄,打造《“吉”時看兩會》《“熱詞”觀會》《兩會會客室》等多個系列的融媒體産品,同時與多家省市黨報及新媒體跨省合作,推出主題報道并取得良好傳播效果。
三是聯改聯動,管理提檔。堅定不移推進内容、技術、經營管理“三個一體化”,提升融合管理在報社管理中的戰略性位置,處理好生産和傳播的關系、内容和經營的關系、主業和産業的關系、事業與人才的關系、建起來和用起來的關系,加快從“相加”邁向“相融”。把各項改革任務放在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總體框架中,注重統籌兼顧,力争前勤後勤聯改,采編、經營、行政多線聯動,向管理要效益。啓動内控工作,加強内控制度建設。進一步打通紙媒與新媒體經營通道,突出“新聞+政務服務商務”等立體多元運營模式,強化目标責任制,加強對廣告經營的組織調度和統籌管理,把主流媒體的品牌力、影響力轉化爲營收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四是人才優化,員工提能。人是生産力要素中最活躍的,發展基于科技創新與高質量運維的傳媒新質生産力是智能媒體高質量發展的未來朝向[5],其發展過程中,人才既是創新的發起者,也是技術應用的實踐者,更是制度變革的推動者。以新質生産力推動黨的新聞事業發展,就必須重視人才這一核心要素。吉林日報在人員調整上“動刀子”,提拔使用和交流調整正副處級幹部近50人,幅度是近十年來最大的。爲培育使用年輕幹部,吉林日報實施“雙計劃”——“吉報全媒體達人”培訓計劃、“彩練種子”成長計劃。開展“百日培訓營”,促進員工業務精進,培訓的後半段借鑒網綜競技樣态,探索實戰演練、戰隊比拼模式,每個參賽戰隊由部門主任擔任成長導師,與部門“種子”成員聯合起來,創作短視頻作品,并在培訓平台上進行路演、講解,社會新聞部的“冰雪吉緣”戰隊、體育部的“無所畏懼”戰隊以及吉林農村報的“吉農公社”戰隊等紛紛亮相,形成了濃郁的學習氛圍,促進了視頻直播戰隊建設和全能型記者打造。吉林日報60餘名青年員工自願組成“吉報融媒青年突擊隊”,既發揮青年員工迎戰急難險重新任務的積極作用,也“以新帶老”,進一步促進報社全員轉型。現在,報社各部門、各頻道“領頭羊”和骨幹各就各位,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新聞事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03
三、注重系統集成,力求常态長效
走過第一個媒體融合十年,今年是中國媒體融合第二個十年的新起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爲我們吹響了新的進軍号,明确了主流媒體改革的目标任務、重點和要求,對于更好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具有重要意義。作爲主流媒體中具有代表性的省級黨報,我們理解,改革的目标在于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改革的抓手是構建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改革的深度和廣度集中體現在推進系統性變革。
一是認清形勢,堅持正确方向。全會提出的有關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改革舉措,是适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趨勢、鞏固壯大主流輿論的迫切需要。當前,多種新興媒體和傳播平台湧現,對主流媒體形成巨大沖擊,主流媒體工作重點要清楚、明晰,重點在網絡,要融到網絡去,轉到網絡去。融合發展關鍵在于融爲一體、合而爲一,隻有強化互聯網思維,加快适應新技術新應用,更好地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才能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才能全面挺進互聯網這一主戰場,更充分地發揮“定音鼓”“風向标”作用,黨報才能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進一步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
二是統籌兼顧,強化系統思維。不同于之前的局部性改革,“系統性”是本次變革的中心點,也是最重要的關鍵詞,省級黨報的采編創新和融合創造,全程貫穿着發展理念之變、技術支撐之變、表達方式之變、傳播生态之變,貫穿着對黨報和系列報刊社交化、分衆化、精準化的重新審視。這要求我們以戰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思考和謀劃,優化對系統性變革的頂層設計。要牢牢堅持導向爲魂、内容爲王、創新爲要,用流量和效果說話,放下傳統主流媒體的身段,打造新型主流媒體、建成新型主流媒體集團。新型,講的是傳播力;主流,講的是話語權;媒體集團,講的是整體競争力。是不是新型主流媒體集團,重點之一是要看是否真正以互聯網爲主渠道,真正放大深度融合和優質平台效能,形成鮮明的集團運行優勢,真正釋放轉型活力和改革紅利。同時,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爲代表的數實融合發展路徑,爲社會輿論的生成方式和傳播方式提供了新條件、帶來了新工具[6],應主動融入文化數字化戰略,持續推進報社和報業集團數字化轉型,對數字資源集中管理,實現運營增值服務。
三是細化舉措,鼓勵改革創新。用互聯網思維主導資源配置,打破路徑依賴,在構建體制機制上下功夫,真正建立适應全媒體時代的組織領導和内容生産指揮協調機制、運行管理機制、人才與技術保障機制。同時,源頭活水的持續噴湧必須有對應的激勵機制,務必建立健全遵循全媒體生産傳播規律的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吉林日報以實行内部市場機制爲主,探索深化薪酬改革,理順全媒體産品分配鏈條。改變報社沿襲26年的老考核模塊,構建新的業務考評模型。不斷邁向改革深水區,一以貫之推動從思想融合到實踐融合,從融合“小孤島”走向融合“大藍海”。
四是抓住重點,突出移動優先。在吉林日報“報、刊、網、微、端、屏”等多位一體的終端體系和傳播矩陣中,彩練新聞客戶端是中樞,我們從最緊迫的事情抓起,高位統籌,打造新一代智能化黨報客戶端,在内容優化、平台整合、技改升級、機制保障四方面實施新舉措。在内容優化上,将“胸懷天下,立足東北,深耕吉林”作爲彩練新聞客戶端新定位,通過3:3:4比例架構“覽天下”“閱東北”“瞰吉林”三個内容集群。最近一段時間已對拟推出的《彩練7分鍾》《立學東北話》《吉遊記Vlog》等欄目、節目進行試水發布,鞏固《經濟觀察》《行吟吉林》等既有欄目,以科教衛頻道爲試點推行全頻道提質擴容,效果初顯。《G331:何以“一通”達“百通”》在全網廣泛傳播,《翠花走千村》欄目入選第四屆中國報業深度融合發展創新案例,這是繼“吉林日報新型主流媒體矩陣”、短視頻欄目《城晚辣麽說》後,吉報兩年内三獲此榮譽。在平台整合上,将深入傳導全吉報首發到端、評優到端、流量到端理念,整合全報社資源,助力“彩練新聞”品牌建設。“彩練新聞”的學習強國賬号近日上線,繼續在“小屏優先、大号集約”上精準發力。在技改升級上,将從用戶體驗出發,優化前端界面,從采編操作出發,升級原有底層邏輯和技術架構,有效運用新技術适配應用場景,助力建設自主可控的傳播平台,也更加堅定地把技術處由後勤保障部門轉型爲前勤支撐部門,實行分組作戰,探索實行技術崗位相對高薪,鼓勵編制外、團隊式引入,全面覆蓋“策、采、編、發、評、儲”等業務鏈條,探索将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運用在新聞采集、生産、分發、接收、反饋中,夯實支撐融合發展的技術底座。在機制保障上,除釋放頻道考評權、全報社匹配人力資源等既有紅利外,對照三中全會構建适應全媒體生産傳播工作機制要求,重點推廣工作室制和項目制,激發年輕記者編輯的積極性和戰鬥力,進一步錄用年輕人、凝聚年輕人,把更多熟悉新媒體的中青年優秀人才充實到關鍵崗位,逐步選拔、大力培養“黨報新聞網紅”。
今天的努力,是對過去的赓續,更是對未來的期許。我們要把貫徹全會精神與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結合起來,再學習、再對标、再落實,在高質量發展要求中找差距,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擔重任,用改革精神宣傳改革、踐行改革,抓深改促深融。隻有堅守黨媒價值标準,直面困難、勇于“破題”,把“大寫意”一步步落實成“工筆畫”,把“問題清單”一個個轉化爲“成果清單”,才能早日實現紙媒吉報向全媒吉報、平面吉報向平台吉報的華麗蝶變。(作者于迅來系吉林日報社社長、總編輯;王奎龍系吉林日報社副總編輯)
【注釋】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鬥——在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共産黨員,2022(21):4-26.
[2]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N]. 人民日報, 2024-07-22 (01).
[3]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N]. 人民日報, 2019-01-26 (01).
[4]習近平在武漢召開部分省市負責人座談會時強調 加強對改革重大問題調查研究 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決策科學性[N].人民日報,2013-7-25(01).
[5]漆亞林. 新質生産力全域賦能:智能媒體高質量發展新路向[J]. 編輯之友, 2024(06): 74-83.
[6]毛曉剛.牢牢掌握信息化條件下輿論主導權[J].前線,2024(07):16-19.
本文刊登于《中國記者》2024年第9期
原标題:《立足主業抓深耕 推進改革促深融——以吉林日報近兩年的改革思考和實踐爲例》
新媒體編輯:梁益暢 安雨帆(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