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國際社會對于中國經濟的關注熱度有增無減,其中也有一些質疑和擔憂的聲音。然而,從不久前中國公布的上半年經濟數據來看,中國經濟發展仍然有較強的韌性,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爲什麽這麽說?

從“成績單”上看,2024年上半年中國國内生産總值同比增長5.0%。在全球經濟增長動力偏弱,國際貿易摩擦不斷,國内有效需求不足的背景下,中國經濟運行呈現出總體平穩态勢,證明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而這一韌性來自中國完整的工業門類和創新引領的産業鏈優勢,來自中國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所釋放的紅利。

圖片深圳蛇口集裝箱碼頭

舉個例子。“千人紗、萬人布”曾是人們對中國紡織行業的印象。而現在,在江蘇大生智慧紡紗工廠,偌大的廠房幹淨整潔,無數台機器高速運轉,車間裏隻有少數幾名工人來回巡視。運用5G數據傳輸等技術,該工廠實現了數字化、智能化生産和倉儲,與升級前相比,生産效率提高20%以上,産品不良率降低15%以上。

像這樣的智慧紡紗工廠如今正在多地湧現。去年底以來,中國政府出台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的相關政策舉措,不僅促進了設備更換,更有力地推動了各地制造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反饋到經濟表現上,得益于這些舉措,中國制造業投資帶動作用顯著增強。今年上半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0%,工業生産領域的新動能也在加快成長,高技術産業增加值累計增長8.7%,這些成爲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較好成績的有力保障。

圖片江蘇省揚州市的一家智能制造企業

這個例子隻是中國以改革創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具體實踐。過去十幾年來,中國以經濟體制改革爲牽引,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爲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幫助塑造了中國經濟的韌性。

二十屆三中全會剛剛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又一次凸顯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改革的路線圖也得以進一步明确。加快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體制機制……一系列部署指向中國經濟的未來。

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還面臨着諸多問題需要解決。但是,中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和部署,再加上完備的産業體系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讓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經濟能夠抵禦短期波動,繼續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活力。

本期指導: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 郭迎鋒

原創文章,版權歸中國網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