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摘記】張明剛《軍履回望》連載(五)
共工日報社财經局11月25日電 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解放軍駐京部隊某部少将副主任、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監委主任張明剛自選文集《軍履回望》後,引發讀者熱議。 (張明剛,男,漢族,湖北随州人,研究生學曆,中共黨員,陸軍少将軍銜。曾參戰榮立戰功、被評爲“火線優秀共産黨員”并在前線由士兵直接破格提拔爲軍官) 該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書由“理論之光”、“軍營之聲”、“心靈之窗”三卷組成,收錄了作者張明剛從軍40年來公開發表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文章、新聞作品、文學作品183篇、55萬字。這些文章,有30多篇獲獎或被選爲教學範文,部分文章被網絡平台轉載百餘次、浏覽量超千萬。 2022年10月,該書首版問世後,受到鐵凝、邵華澤、孫曉雲、孫繼煉、徐貴祥、樊希安等名家好評和廣大讀者喜愛,引發主流媒體關注。2023年8月已經是第4版第6次印刷,累計印數超過12萬本。 名家書評認爲,該書(《軍履回望》)書寫了作者從鄉村少年到邊防戰士到共和國将軍的奮進之路,展現了作者對黨、國家、軍隊和人民的赤子情懷,見證了新時代人民軍隊強軍興軍的偉大進程,充滿積極的、健康的、向上的正能量,是一個農村青年參軍報國的勵志故事,是一部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圖書,是一種激勵廣大青少年立志成人成才、緊跟黨奮進新征程的生動教材。 【學習摘記】 (原載1990年4月30日,《牡丹江日報》第4版頭條) 編者按:張明剛同志是我市駐軍81650部隊新聞幹事,1983年以來,他在軍内外報刊電台發表新聞和文學作品500餘篇,其中十多篇在市級以上獲獎,連續4年被6家新聞單位評爲優秀通訊員。他曾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被集團軍樹爲“優秀士兵标兵”,沈陽軍區評爲“自學成才先進個人”,并被破格從戰士新聞報道員提拔爲幹部。1987年,他曾赴雲南老山前線戰鬥和采訪15個月,取得較大成績。 實踐中,他積累了豐富的新聞采寫經驗,本報《通訊》版 特開辟“張幹事談體會”專欄,連載專門邀請他撰寫的系列體會文章。 大家有什麽意見和要求,可來信交流和切磋,以便把此專欄辦的更好。 張幹事談體會之五 揭短有章程 “唉,寫篇報憂稿,捅一次螞蜂窩,真是讓人受不了!”“批評報道就是難寫!”……一次節日小聚,幾個搞新聞的同行們不無同感的相互訴苦,有的甚至表示今後再也“不幹這個出力不讨好的活兒”了。 我覺得這樣子大可不必。黨和人民需要批評報道,新聞應當發揮輿論監督作用,作爲一個正直優秀的新聞工作者,理應肩負起這個責任。應當承認,“批評難”客觀上的确存在,但隻要我們采訪上舍得下功夫,寫作上講究“藝術”,那麽,還是可以縮小“難度”并取得較好社會效果的。 想當初,我前腳剛邁進新聞門檻(後腳還在門外)就迎面碰上個“下馬威”:一篇“豆腐塊”大小的批評言論,引得數君争相“對号入座”,明裏暗裏跟我“沒完”,弄得“翅膀不硬”的我險些“招架不住”。這件事,促使我在以後的數年間有意識地在這方面做了些“探索”,現将“成果”寫來,與記者和通訊員朋友們共享。 首先,要有一個善意的出發點。批評報道大抵有“敵我鬥争性質”和“人民内部矛盾性質”兩種。作爲一般的記者和通訊員,前者遇到的不多,主要是後者。對于後者,“這種揭露和批評的‘恨鐵不成鋼’,目的是以同志式的态度幫助克服缺點,糾正錯誤”。而有些同志卻不是這樣,他們居高臨下,态度驕橫,盛氣淩人,動辄“不服報上見”,寫出的東西直冒“火藥味”。這怎麽行?人家不“反感”才怪呢!所以,我們應當加強新聞道德修養,寫批評報道要出于公心,治病救人,絕不能“整人”,扣人以“帽子”,打人以“棍子”;也不能把局部說成全部,把現象說成本質,要堅持實事求是;批評在于改正,人家改了,應再寫個表揚性質的“回音”。我的《呼喚飲水人》等批評稿證明,這樣做了,即使有“反應”也不至于“激化”。 其次,要有一個“中性”意識。這就是盡可能地客觀、準确、公正,不寫“聽人說”,不下“結論語”,不帶“感情色彩”,少用形容詞、介詞;多寫“目擊記”,多用“對話式”,多用動詞、數量詞。原原本本,照實寫來,略留餘地,不加評論,沒有“尾巴”……如此揭短,誰奈我何?1985年隆冬,某部通訊連等單位的戰士們,多次來電、捎話要我去“寫寫咱們挨凍的事兒”。得空抽出身後,我帶上溫度計、三角尺等工具,約上同事好友陳大公一同前往新聞現場……具體的時間、地點、單位、房間、所測室内外溫度及所量室内“挂冰”厚度,所見、所聞、所感以及對話等等,不幾天就出現在沈陽軍區《前進報》上。面對這篇後來獲了好新聞二等獎《隆冬寒潮肆虐,戰士冷暖如何》的批評稿,當時有關部門和人員盡管也是“心裏有氣”,但卻無話可說。事後,他們打來電話:“一、表示感謝;二、戰士挨凍問題業已解決。”這時,我又寫了篇表揚他們的态度和問題整改的續稿。于是,各方皆大歡喜。 最後,要搞好“縱橫聯絡”。批評稿涉及面廣,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成稿後,凡事與之搭得着邊的部門和人員,都要通個氣,并請有關領導審閱。這樣做,既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和準确,又有利于引起領導重視、解決問題。 資料源于:《軍履回望》張明剛自選集 責任編輯:劉曉燕 |
頭條閱讀
最熱資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