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财經局關注|石藥集團深陷困境,業績大幅下滑,股價承壓,未來增長存疑
作爲中國醫藥行業的龍頭企業——石藥集團(01093.HK)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2月25日晚間,公司發布盈利預警,預計2024年歸母淨利潤将同比下滑約26%。這一消息引發市場關注,股價持續承壓。截至2月25日收盤,石藥集團報5.03港元,市值縮水至581億港元,較2024年10月的階段性高點已下跌超30%。 集采沖擊業績,成藥業務承壓 石藥集團2024年業績下滑的核心原因在于成藥業務的營收下降,尤其是抗腫瘤和心血管治療領域的産品受集采政策影響嚴重。公司公告顯示,抗腫瘤藥物津優力(聚乙二醇化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和多美素(鹽酸多柔比星脂質體注射液)在京津冀“3+N”聯盟藥品集中采購中價格分别大幅下調58%和23%,自2024年3月起在各省份執行後,銷售額大幅萎縮,導緻該領域收入同比下滑28%。 與此同時,心血管領域的代表産品玄甯(馬來酸左氨氯地平片及分散片)因未能在2023年第八批國家集采中中标,失去醫院市場,收入同比下降15%。此外,神經系統領域的明星藥物恩必普(丁苯酞軟膠囊/注射用丁苯酞氯化鈉)受醫保控費影響,2024年第三季度銷售下滑15.8%,整體增速放緩至4.5%。 集采政策的壓力疊加醫保控費,使得石藥集團成藥業務2024年前三季度的總收入下降至186.7億元,同比下滑3.5%,占公司整體收入的82.3%,成爲影響全年利潤的主要因素。 人事動蕩,管理層頻繁變動 在業績承壓的同時,石藥集團高層人事變動頻繁,引發市場對其管理穩定性的擔憂。2024年5月,公司董事會調整,董事長蔡東晨之子蔡鑫和姚兵進入董事會,而王慶喜及翟健文退出。同年12月,剛剛上任三個月的執行總裁劉勇軍博士便宣布離職。劉勇軍是免疫學、腫瘤學領域的資深專家,曾在信達生物、賽諾菲、阿斯利康等國際制藥巨頭擔任要職,其突然離職讓市場對石藥集團的研發策略産生疑慮。 此外,石藥集團旗下上市子公司——新諾威(300765.SZ)高層也發生變動,原董事長潘衛東和楊棟提前辭職,姚兵接任。短時間内密集的人事調整,令外界對公司治理結構的穩定性和戰略方向産生擔憂。 大規模裁員引發争議,員工補償方案受質疑 2024年末,石藥集團裁員風波引發廣泛關注。據悉,公司通過“競争上崗”的方式進行大規模裁員,涉及研發、銷售、醫學等多個關鍵部門。有傳言稱,銷售部門裁員比例可能達20%,研發部門約10%,至今已有數百名員工待崗。 值得注意的是,石藥集團的裁員補償方案引發了外界強烈不滿。據爆料,一名在公司工作30年的老員工,僅獲約5.74萬元的買斷補償,而同期輝瑞、強生等外資藥企的裁員賠償普遍高達N+5至N+20。這一情況不僅影響員工士氣,也對石藥集團的企業聲譽造成負面影響。 高額研發投入難見成效,創新轉型面臨考驗 盡管石藥集團近年來大幅加碼創新藥研發,但研發投入與市場回報的不匹配問題依然突出。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研發費用達到38.8億元,同比增長5.5%,占成藥業務收入20.8%。但在研産品的商業化進展緩慢,難以彌補核心産品銷售下滑帶來的損失。 例如,石藥集團在ADC(抗體偶聯藥物)、mRNA疫苗、CAR-T等熱門領域均有布局,但大部分産品仍處于臨床階段,短期内難以貢獻業績。此外,公司核心産品津優力已過專利保護期,多美素已有多家企業通過一緻性評價,競争加劇,進一步壓縮了盈利空間。 股價持續低迷,市值縮水 受業績下滑、市場競争加劇、人事動蕩等多重因素影響,石藥集團股價持續低迷。2024年8月發布半年報後,公司股價單日大跌近15%,随後持續走低。截至2024年12月31日,股價跌至4.78港元,全年累計跌幅接近21%,市值較年初縮水。 盡管石藥集團在9月宣布50億港元股份回購計劃,但市場反應平淡,股價并未出現明顯反彈。投資者信心不足,市場對公司未來增長潛力仍持觀望态度。 盡管石藥集團近期在國際授權合作方面取得進展,例如與Radiance Biopharma達成ROR1 ADC産品SYS6005的獨家授權協議,預計最高可獲得12億美元的收入。然而,這些合作仍處于早期階段,短期内難以彌補核心産品銷售下滑的影響。 從整體來看,石藥集團正處于從仿制藥向創新藥轉型的關鍵節點,但面對集采降價、醫保控費、産品競争加劇、管理層動蕩等多重挑戰,公司短期内仍難走出困境。未來,石藥集團需要加快創新藥的商業化進程,同時提升管理效率和市場競争力,才能重新赢得資本市場的信任。 責任編輯:李曉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