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聞社9月25日電(記者 :蔚楠 執筆:張強)豫南泌阳,青山叠翠间藏着一段跨越80余年的长征传奇。当蚌埠市大慈义工协会志愿者踏上这片土地,若非泌阳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红军交通员马长富之孙马永光,与泌阳县红色文化资深专家程新清引路,志愿者们或许难以真正读懂——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何以在国民党控制区“不费一枪一弹”,完成这场近乎“静默穿越”的军事奇迹。循着两位专家的足迹,我们踏访革命遗址、聆听尘封往事,层层揭开这段历史背后的三重“密码”。

第一重密码:情报先行——“看不见的战线”筑起生命通道
在马永光的带领下,志愿者们走进王店乡红二十五军转战泌阳纪念馆,推开了他祖父马长富的故居。这是一间典型的豫南民居,屋内玻璃柜中,一个打满补丁的粗布情报袋、一盏锈迹斑斑的旧油灯,静静陈列,瞬间将人拉回烽火岁月。

“祖父是鄂豫边工委焦竹园地下交通站的机要交通员。”马永光捧着原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赠送给祖父的一件毛皮褥子,声音低沉却有力,“红二十五军抵达前,他和和哥哥马长今已经在鄂豫边工委领导下与泌阳地区党组织一起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他指着展厅里红二十五军过泌阳线路图说道:哪个山头有敌军岗哨、哪个围寨寨主可争取中立、哪条采药小道能绕开封锁线……这些信息都记在他们心里,连夜整理成情报,冒着生命危险送出,有时一晚上要在山里跑几十里。”正是马长富等无数无名英雄织就的“看不见的战线”,为红二十五军铺就了关键时刻能救命的安全通道。
第二重密码:纪律严明——“红军柳”见证军民鱼水深情
跟随程新清的脚步,志愿者们来到高店乡一处遗址。一棵棵高大的旱柳亭亭如盖,枝繁叶茂,当地百姓敬称它为“红军柳”。“这棵树,就是当年的活见证。”程新清蹲下身,轻抚苍劲的树根,还原出那段温暖的记忆:“据多位老人回忆,红军过境时,政治部宣传队一路高喊:‘老乡老乡,请勿惊慌,北上抗日,不进村庄!’战士们饿了,就摘柳叶充饥;渴了,就喝溪涧水,连地里的菜都不碰一颗。”

他站起身,望着柳树继续说:“起初百姓听了反动宣传,都躲进了山。可远远看到红军守规矩,再加上地下党同志的宣传,知道这是穷人的抗日队伍,便纷纷下山,主动送水送粮。有位叫刘桂芝的老人生前总说,她母亲煮了一锅红薯端给战士,战士们非要留下铜板才肯吃。这样的军队,怎能不赢民心?”
第三重密码:组织协同——响水坡下的战略合力
站在王店镇响水坡紧急会议遗址前,程新清与马永光并肩而立,共同还原了那个决定全局的时刻。“这里就是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与鄂豫边工委负责人张星江召开紧急会议的地方。”程新清指着遗址旁的巨石与山坳,细致讲解,“张星江带来的不只是地形报告,更是地方党组织数月协同运作的成果——党员和积极分子提前走村串户,讲清红军使命;更与沿途围寨寨主谈判,达成‘互不干扰’的君子协定。”

“就像祖父常说的,‘红军不是孤军,我们都是后盾!’”马永光接过话茬,语气铿锵,“地下交通员提前规划好补给点、宿营地,确保大军后勤无忧。正是这种天衣无缝的协同,让红军在泌阳一路畅通,创下‘零战事’奇迹。”
传承:守望红色根脉,续写精神华章
更令人动容的,是马永光与程新清数十载的坚守。他们不只是历史的讲述者,更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程清新利用业余时间,走遍泌阳与红二十五军相关的村落,寻访上百位知情老人,记录下大量珍贵的口述史料;马永光则埋首故纸堆,整理了数十万字的红色文化资料。在两位红色文化专家撰写的相关书籍中,马长富送情报的惊险、“红军柳”下的温情、响水坡的决策细节被一一收录,让志愿者们知道了红二十五军过泌阳的很多历史细节。

他们的脚步与笔墨,是对红色根脉的“守护”——这份守护,与当年马长富守护情报、泌阳百姓守护红军一脉相承。而根脉中孕育的红色精神,终将穿越时空,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行之路。
作者:蔚楠 張強
供图:共工新闻图片库